机器视觉,一种应用于工业和非工业领域的硬件和软件组合,能够捕获并处理图像,为机器人等执行设备提供操作指导,是目前智能制造的先锋力量,主要应用于制造业的前端环节如电子制造和汽车等领域。
我国的机器视觉行业起步较许多发达国际晚了许多,大约启蒙于20世纪90年代,最初主要以代理国外机器视觉产品为主,一直到21世纪后少数本土机器视觉企业开启自主研发之路。
CBInsight数据显示,当前中国已是继美国、日本之后的第三大机器视觉领域应用市场,包括机器视觉设备在内,国产化率约为40%,预计2022年国产化率能提升至55%。
目前,整个机器视觉行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。2020年开始,机器视觉行业全球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100亿美元。但是中国机器视觉行业规模依旧不大,但增速较快,发展可观。
在人工成本压力、精密制造发展、工业生产效率等大趋势下,机器视觉在我国长期广阔的发展前景。相比人眼视觉,机器视觉具有图像采集和分析速度快、观测精度高、环境适应性强、客观性高、持续工作稳定性高等优势,因而可帮助终端使用者进行产品增质、成本降低以及生产数字化。
尽管作用颇大,但在实际应用当中,市场渗透率并不高,作用无法充分发挥。想要提升机器视觉的渗透率,还要从整个产业链下手。
上游亟待国产化突破
机器视觉是由多个部件组成,每个部件的原材料都不同,因此产业链上游涉及的行业范围较为宽广,主要有LED、CCD、CMOS、光学材料、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。光源及光源控制器、镜头、相机等硬件部分负责成像,视觉控制系统负责对成像结果进行处理分析、输出分析结果至智能设备的其他执行机构。
除了光源部分国产企业竞争较激烈之外,其余各环节国产化率较低,产业链国产化亟待突破。
中游应推进核心软硬件进口替代
机器视觉中游是产业链核心环节,包括部件制造和成套系统集成两个环节。国内集成商发展迅速,市场主要集中在外资较少的领域或者非标定制,但是进行二次开发利润空间较小,想要盈利还是要依靠核心软硬件领域进口替代。
此外,成套系统集成环节在机器视觉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,根据美国自动成像协会(AIA),北美机器视觉行业销售额中,机器视觉成套系统(包括智能相机)占86%,机器视觉部件仅占14%。因此,除了集成商,许多厂家也结合下游实际场景,以整体解决方案的模式提供成套系统,以整体方案打开市场。毕竟在整个机器视觉系统中,软件以及系统是核心,有更高的溢价空间,因此不少国产厂商也开始在软件领域发力。
下游应用拓展
机器视觉部署成本高、更适用于高精度的行业,因此在目前阶段,下游需求结构相对单一,半导体及电子制造、汽车行业等高科技、精密零件的应用仍占半壁江山,占比分别为46.6%和10.2%。同时医药、食品等领域的应用也在兴起。
但是,以食品为例,机目前应用于检测和分拣等,但主要是大型食品企业使用,在行业内整体渗透率并不高,因此未来智能制造大趋势下,渗透率逐步加深可期。
除了具体的应用场景,机器视觉的部署往往需要与工厂智能化配套,但是当前90%制造业企业有自动生产线,但仅40%实现数字化管理,5%打通工厂数据,1%使用智能化技术,多数场景下仍靠人工或简单设备进行识别、检测,缺乏配套的智能设备,机器视觉也无法发挥实力。好在机器视觉的下游行业众多,包括汽车、3C电子、半导体、食品饮料、光伏、物流、医药、印刷、玻璃、金属、木材等,因此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,需要与智能制造进程一起,等待被探索和发掘。
产业布局需优化
从机器视觉市场竞争格局来看,行业内全球主要玩家有基恩士、康耐视、CCS、海康机器人、中国大恒、茉丽特株式会社、奥普特等。其中,基恩士过去十年的毛利率、息税前利润率、净利润率平均水平为80%、50%、35%。由于机器视觉行业“技术密集”与“工艺密集”这两大特性,行业壁垒较高,玩家相对较少,市场主要由几家龙头企业占据,竞争格局和行业生态还未形成。
从中国市场方面来看,国内市场的企业已经超过200家,产品代理商超过300家,市场依然是比较分散的状态。
因此,尽管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比例正不断提升,全球机器视觉千亿级别的潜在空间还在等待挖掘。